卢禹舜(LuYuShun)满族 ,1962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83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1987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任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院务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副会长、黑龙江青年美术书法家协会主席,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中华文化发展基金会会长;黑龙江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俄罗斯列宾美院荣誉教授;日本浅井学园大学客座教授;《艺术交流》、《振龙美术》主编,黑龙江省书联副主席、全国优秀教师,首届“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黑龙江省“德艺双馨文艺家”、黑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谈到艺术家应如何处理学术与市场的关系,卢禹舜认为,画家在面对市场时应该更加坚定自己的艺术信念,坚定自己的学术主张,坚定自己的创作原则,坚持艺术发展规律,把提高自身的创作能力、水平放在创作经典的高度去要求。卢禹舜还希望有关方面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进行保护,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具体的方法,让真正对民族文化继承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画家和作品得到应有的待遇。
“师造化”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到自然中去,到山水中去,面对自然感受体验客观存在,这是经过历史验证的通往艺术最高境界的必经之路。历代大师无不努力实践并置身自然之中临风思雨。“临春风思浩荡,望秋云神飞扬”就是大自然的给予。东晋顾恺之就有自然中的深刻感受,他曾说自然之美“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葱茏其上,若兴云霞蔚”。大师感受自然的例子举不胜举。但作为学生,我以为在自然中一定要解决三个问题,就是“遍历、广观、实践”。宋人李澄叟《画山水诀》中曰:“画山水者,须要遍历、广观,然后方知笔墨去处。何以知之?澄叟自幼而观之湘中山水,长游三峡夔门,或水或陆,尽得其态。久久然后自觉有力笔墨,学者不可不知也。”作为山水画家,要遍游名山大川,广为观察赏析体验,为笔墨语言提供客观依据。知道这样的道理是因为澄叟小的时候就对湖南一带的山水做过细致的观察,并经常游历长江三峡夔门,对江河湖水,山丘坡岸的形态有深入的理解和体验。
久而久之觉得自然融入了笔墨、笔墨创造了自然,这一关系画画的人不可不知。遍历,又可以从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两方面理解,这句话早已成为画坛上脍炙人口的座右铭并在当前依然闪耀着光辉。这是因为画家特别是好画家都有着丰富的学识修养,是学者,是学问家。古人说:“读书不多,画则不能进于雅;观理不清,则画不能规于正”。还有“墨非豢养而不灵”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行万里路首先要求我们对自然要有极大的热情与关注,要“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人早有“笔非生活不神”。那么通过向往自然、好奇自然、崇尚自然、探索自然,从中获得自然的超逸、洒脱、博大、宏伟和宽容的境界。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这种感受,不通过行路是不会获得的。但我们的感受不能只停留在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个层面上,要在对自然的探索过程中走出对基本构成的关注而迈向对自然之境的感悟。就像人们在自然中看到的是金木水火土这些属性物质的时候,而庄子看到的则是具有精神属性的“气”。他在《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就是这“通天下之气”孕育了万物,合自然之规律。这种带有极强主观想象的浪漫论述是以深厚的文化修养,渊博的学识为基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万卷书,才能更加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拓展胸怀。
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家宗炳,虽然遍游名山大川,但他更重“闲居理气”和“澄怀观道”。唐吴道子,“游四方的同时又手持《金刚经》自识本心。这样才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临渊履冰而心不惊,如此才能仰观宇宙之大,俯察万象之盛。”如若不然,就会像董其昌所说:“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创作欲望可能突发一时,但却是平生修养身心之所得。故我说“读书行路、陶冶情性、体观自然”乃为我辈每日之功课。